去年12月以来,辽宁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这时候王琦就要比前一阵子忙很多。她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接待用人单位、安排招聘会,手头上的一个急活,就是把国泰君安、江海等几家证券公司来学校招聘的事安排妥当。
王琦家在北票,家庭的经济困难并没有让她遭遇就业困难。学校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了部分公益性岗位,尽量为他们的就业兜底。快毕业时,王琦和另外一名同学顺利地申请到了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位,去年7月毕业后从教室就直接进了办公室。
在辽宁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是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责任人,要负责将省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校一策”的工作要求,具体落实到“一院系一策”、“一专业一策”,落实到每一名毕业生身上,如果落实得不好,就可能会面临省长的“约谈”。
王琦的年薪是1.5万元。在为自己庆幸的同时,她也开心地看着周围的同学和自己一样,实实在在地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代偿助学贷款和学费、就业没有户口限制、见习时拿补贴、自主创业有税费减免。
对王琦和她的同学们来说,从去年初到毕业,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各项政策接踵而至。细数一下,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省里就有贷款担保、财政补助、普惠培训、基层就业、创业扶持等19个方面的140多项政策措施。拿帮助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来说,“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通过发放求职补贴、免费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使全省20243名困难家庭毕业生得到了有效帮扶,并已基本实现就业。
其实,好政策的背后无一不是省委、省政府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千般考虑。为确保条条政策不落空,在我省,从上到下,每条政策都有牵头部门、执行部门和落实部门,都有任务、有目标、有时限、有考核。也就是说,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任务,全部都细分到一个个责任人身上。
在东北大学,学校让专业教师、班导师与学生对接,将就业与教学科研捆绑,成立了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各专业教授、副教授担任毕业生的“生涯导师”,为学生们提供就业指导,寻找就业渠道。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完满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不低于上年的工作目标。
同样,去年该省的城镇实名制就业、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就业三大指标,均超过了去年初预定目标。到去年底,已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100万人,继续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