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双飞鸟民俗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您的位置:西部创业网 > 黄埔二期
西安市双飞鸟民俗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  加入时间:2010/3/4 点击:3125

     “双飞鸟”由大学生创办的一家全国性的民俗文化创意企业。现在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天津、南京已经成立分公司及专卖店,并且与美、英、日等国客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双飞鸟”商标已经在美、英、新加坡成功注册。公司致力于民俗文化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动漫产业的制作等创意产业,西安公司(总部)现有正式员工11人,全公司正式员工总共一百二十人,(全部是我省毕业的大学生)兼职人员近三千人,目前企业正积极加速拓展国内和国际发达城市市场。公司董事长曹丽平(江南民间工艺大师-卢秀英的得意张门弟子)被评选为“陕西省十大创业明星”和“陕西省创业之星”光荣称号!

     企业宗旨:以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以诚信拓展服务内涵;

     企业理念:技术创新、服务一流,您的满意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市场定位:以优质的产品、满意的服务,来满足中、高人群的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加和谐美满!

     经营模式:公司+特色专业户

     公司的产品:

     工艺品产品类:

     (1)户县农民画:
     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画乡户县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诞生于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不断的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2)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陕西是中国皮影发祥地,以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皮影又叫灯影、影戏、影子戏,是民间工艺美术和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是中华艺苑中的一支奇葩,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之一。皮影艺术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准炉火纯青,以万字纹、雪衣纹最为精巧,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堪称戏曲艺术之绝唱,具有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是馈赠亲朋好友之绝佳礼品
     (3)马勺脸谱:
     为陕西三秦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当地民众将 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因此得名。 经现代民间艺术工作者的继承和发展,马勺脸谱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珍品。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 好愿望。美学装饰效果极佳,不失为一件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
     (4)凤翔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多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浓烈的乡土气息.形成逼真.粗矿夸张.简洁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及陕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镇宅霹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2002年,凤翔泥塑马被国家邮政总局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2003年,彩绘泥塑羊再次荣登生肖邮票主图,2007年,彩绘泥塑猪又重登生肖邮票主图,从而创造了中国邮政史上绝无紧有的奇迹,同时也展现了凤翔泥塑古老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5)钩针编织产品:
     是以祖传中华钩编秘籍为基础,又承江南名师指法真谛,旨在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之精髓。惠及百姓,润泽民生。“双飞鸟”以钩织手指编织为载体,博采古今之所长,使女士漂亮高雅,男士更酷更帅,宝宝更加聪明伶俐。使您和您的家人生活如意,如意生活,一生如意。人人愿人生如意,我们还客户如意人生,高贵的服饰,品位的提升,美仑美奂,流恋往返的享乐!
     (6)手指编织产品:
     魅力在于不用编织针即可安全简单的编织,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用于脑梗塞等其他原因导致手指麻木冰冷,只要有毅力坚持手指编织,那些失去的机能就会逐渐恢复,双手还会越来越灵活。此外,双手的运动还可以激活脑部运动,预防大脑老化及痴呆症发生,对于许多残疾人而言,是一门很好的手艺。
     (7)剪纸: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己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 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8)千阳布艺:
     千阳素有“民间工艺乡”美誉,是陕西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地处于黄河流域渭水中游,位于炎帝故里和周秦发祥地的宝鸡市。千阳布艺品保留了炎帝氏族和周秦文化的民族精萃,其内涵深厚,构图简洁明快,造型夸张,风格雄浑,随世代继承发展,经久不衰。布艺品大量采用绣、贴、拼、搐工艺,由于受仰韶、龙山文化的影响,大量保留了原始艺术图腾、生命生殖崇拜的遗痕。象征和隐喻,是千阳布艺工艺术品的最大特点,工艺品中蕴含的美术语言契合了人们祈平安,盼吉利,求富贵的心理,其生命力较强,是西部黄土地上一支独特艺术奇葩。
     (9)毛绣:
     曾是蒙古皇帝钦定贡品,毛绣工艺品是蒙古族工艺饰品,曾在元朝时盛行。它使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大经纬线料上绣制。其作品真实、立体、逼真、鲜活,更能表现动物原生状态,被称为平面标本。相传公元1240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率领蒙古骑兵进军欧洲,攻占了匈牙利等国。在匈牙利首都,他看到西方一幅油画,画面正是成吉思汗在世时的坐骑,一匹四蹄踏雪枣红马。窝阔台看后非常吃惊,命属下原样做出一匹枣红马来,蒙古各部立即调各地能工巧匠赶制贡品。先后送来石雕、木雕、牙雕、湘绣、苏绣等各种枣红马饰品,窝阔台都不满意。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察哈尔部送来一批贡品中有一件用毛绣绣制的苍狼饰品,窝阔台看后决定由察哈尔部来完成枣红马的制作,并把这件饰品挂在成吉思汗王陵的祭祀宫中,由于年代久远,这件饰品是被埋在地下?是自然损蚀?还是毁于战火?其去向已无人知晓。
     (10)秦绣:
     走进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大型真丝壁挂《唐乐舞》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纯手工绣制的艺术品,具有浓郁的陕西文化特色,画面精美流畅,人物栩栩如生,唐代乐人跳动的舞姿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让人不由得要去追溯其创作者——“秦绣”艺术。秦绣起源于陕西省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是陕西省当代刺绣艺术,首创者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漪湲。秦绣以其产地独有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为题材,在充分吸收光伽民间刺绣基础上创立,是继四大名绣和众多地方绣品后的又一朵绣苑奇葩。上世纪70年代,西安市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对流传民间的陕西省古老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出新绣种一一秦绣。时年30岁出头的张漪湲女士是最早的研制者之一,秦绣第一幅作品《夫妻识字》壁挂即出自张漪湲之手。从此以后,秦绣艺术在陕西成长,发扬光大。秦绣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它是在真丝纱络上用真丝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由于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花中套花。针法的不同还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秦绣作品中,小花纹的微妙变化与大块面色彩经常对比运用,此时画面生出层次和立体感,增加了整幅绣品格调的瑰丽典雅。秦绣的另一特点是:设计稿从属于针法,设计为制作服务。刺绣不是换了材料的绘画或照片,绣品的图案以针法显示深浅、远近、虚实的效果,就使秦绣具有了不同于绘画、照片的时空趣味和装饰韵味。
     秦绣在制作时要严格依网格施针,针法细密、严谨,多绣或少绣一格都无法将纹样继续绣下去,是纯手工精制的高档工艺品。但与精细的苏绣、蜀绣相比秦绣还是比较粗犷的。秦绣色彩多采用块面对比,古朴典雅,鲜活艳丽,具有黄土高原那种粗犷、豪放、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情调。
     (11)麦杆画:
     麦秸画又称麦秆画,可上溯至隋朝,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中原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地处中原的濮阳自然地成为麦秸画的摇篮。麦秸画的发展虽几经周折,仍以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在民间艺术的殿堂里独秀一枝,绽放异彩。      该艺术画(英文名字: straw patchwork )经过勾勒图案、选材、熏、蒸、烫、漂、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普通作品需一个熟练工一周的时间,复杂作品需 25 天以上才能完成,是典型的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艺术处理方面,除保持麦杆自然光泽和纹理外,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手法,巧妙的制作出了古朴 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它能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退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它是家庭、办公室、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理想的装饰艺术品,也是联络友谊、生日礼物、开业庆典较高品味的赠品。麦秸画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但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发掘时才出土面世。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但仍造型逼真,色泽鲜明,不失其古朴典本色,令人叹为观止。后经有关专家精心研究,这一古老工艺终于重现人间。麦杆工艺源于民间,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麦杆,通过熏、蒸、烫、漂等十几道加工处理工序,在保持麦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手法,巧妙的制作出了古朴 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麦秸画是美术园地里的一种新品种,被誉为美术苑地里的奇葩。 麦秸工艺品历史上曾一度有过,但通常把麦秸染然后再拼贴成图案,以求得工艺品效果。麦秸画则更上一层楼了,它的主要特点是精选麦秸为原料,经过除膜、切片、劈丝等加工处理,运用拼贴、镂刻、镶嵌等制作方法,按照平面、浮雕、立体等构图造型,并熟练地利用麦秸(杆)原有的光泽、独有的纹理,巧妙设计,精工细作,通过麦秸的明暗、深浅、厚薄、疏密等等搭配,以及点、线、面的合理布局来表达,表现创作者对真善美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目前麦秸画可以表现的范围已很广,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走兽、房屋建筑等,各式图案无不栩栩如生,且具有华而不媚、素而不俗的独特艺术效果,还有久藏不变、百看不厌的观赏价值。

     (12)木雕:
     木雕,体别是民居木雕,很少有人特意保护它,再是由于木质本身脆弱、怕火、怕水、怕虫蛀,易朽等原因,所以,它比砖、石雕就显得特别稀少和珍贵。木雕被人们称作“木板上的刺绣”。陕西的民居木雕有着它独具的特色。这与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关,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4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历代盛世建都最长的省份,有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王山水在陕西省境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跑了64个市、县、区的山村乡野,峁梁沟豁,来搜集拍摄这些精湛优美的木雕艺术品,越拍越觉得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陕西民俗文化演义类:
     (1)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2)唢呐: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 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3)陕北民歌: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她,便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 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4)民间鼓舞: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5)提线木偶
     地处西北、位于渭北高原的陕西省合阳县一带的农村,至今活跃着一个“起于汉而兴于唐”的稀有剧种——合阳合腔线偶戏,也叫合阳提线木偶。合阳线偶戏自成一家,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是靠演员用手中的细线悬控木偶完成的。同时,配合合阳线戏的唱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
  合阳提线木偶是我国目前现存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剧种之一。合阳人把提线木偶戏爱称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或者“小戏”,它是陕西东府特有的一个古老剧种。合阳提线木偶起于汉,而兴于唐,繁荣于明清。尤其在明清,流派纷呈、名角辈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合阳提线木偶里早已具备了后来戏剧里的主要行当,如生、旦、净、丑。
   线戏的表演方法主要就是提线。表演时,在戏台上搭一高约1.2米的长板台,万通搜索 -- 仅为测试,前边用布帐围起,表演时,演员站在布帐后的木台上,手提木偶在帐前表演。提偶的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分为五到十根不等,旦角线最多,除了头、耳、手、腰、脚之外,还有腹及肘、膝等关节处的加线,算下来有十七八根之多,最长的线有三四米,操作难度非常大。表演时,表演者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悬控通常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的偶人做出走、跑、跳、坐、骑马、坐轿、舞枪弄棒、腾空驾雾、抡水袖、踢纱帽、闪官翅等难易不等的复杂动作,赋予木偶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如旦角的“杨柳腰、步步俏”等。

     动漫产业类:结合公司民俗工艺品的生产情况,制作出民俗文化动漫产品,用于工艺产品的销售上。让顾客看到民俗文化产品的文化魅力,吸引了顾客,增加了销售量。









自主创业,解决就业!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免费报名,国家掏钱免费培训,结业后可享受最高400万元的创业贷款!可在本网站在线报名或致电029 — 85410152 85410155 进行咨询。

关闭窗口】    
 来源:http://www.4scy.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创业培训基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 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陕西省创业研究培训基地 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创业培训基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中心动态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Copyright 2009-2010 版权所有:陕西创业研究培训基地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小寨兴善寺东街69号 电话:029-85410155 Email:4scy@4scy.com
技术支持:  陕西创业研究培训基地  陕ICP备090197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