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年多辞职
回到老家当菜农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南安霞美镇邱钟村一块面积不大却绿油油的菜地里种着西瓜、玉米、秋葵等果蔬。菜农陈坤坤招呼记者坐在一处用水泥瓦和竹筒盖起的简易工棚里。刚聊一会,邻村的陈大姐骑着电动车缓缓驶来,“帮我摘10根玉米和一点圣女果。”陈坤坤黝黑的脸咧出笑容,戴上斗笠便钻进玉米地里。“之前听别人推荐过,昨天来买了一些,非常好吃。”陈大姐说,这次买的玉米准备送人。
和其他菜农不一样,他是沈阳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他进了福州的一家蔬菜公司。干了一年多,他辞职了。“原因有很多,总结来说就是看不到希望。”之后,他在福州又卖了三四个月种子。觉得这样的生活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他,于2010年下半年再度辞职,回到老家霞美镇。
"宅"在家里的那段时间里,一直纠结于继续做农业还是干脆转行干别的。”他回忆道,2011年年初,堂叔建议他不要放弃农业。但恰逢春耕,他决定“趁热打铁”,赶紧找地。
走乡串户租菜地 四处奔走筹资金
对于这个决定,他的父母并不是很支持。“他们觉得干农业又苦又累,晒得黑黑的还赚不到多少钱,划不来。”租地时,他又遇到困难。他所在的霞美村耕地很少,听说邱种村有闲置的农田,他便和亲戚一起走乡串户,利用晚上的时间召集户主一起商量租地的事。这块地由30多户人家持有,有20户愿意出租一部分。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他拿到了最初的10多亩地。
好不容易搞定地,启动资金又让他犯了愁。家里出一点,向亲朋好友借一点,终于筹到5万元。他用这些钱买了种子、微耕机、水泵和水管,搭起工棚。“5万元不经花,很快就没了。第二年向银行贷款8万元,陆陆续续又租了10多亩地,买了三轮车拉货,建起十五六个蔬菜大棚,雇了几个工人,基地才越来越像样。”
一路“过关”,他的内心有苦有甜,而最大的难关是种子下地到收成的整个过程。“大学所学用得不多,只得多请教福州蔬菜基地的老师傅,或上网查找种植技术,然后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曾遭遇各种变故 决心坚持不放弃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希望自己能咬牙坚持下来。然而去年7月的一次台风差点让他放弃。“那天下午我就站在工棚里看着。雨大风急,蔬菜大棚摇摇晃晃。”他在心里默念:棚里的瓜长得好,已熟了一半,一定能扛过去的!后来风越来越大,工棚也成了危险之地时他才离开。第二天,当看到地里一片狼藉、一半以上的大棚被掀翻在地、西瓜泡在水里死的死烂的烂时,“我整个人都傻掉了,感觉已无力回天。”
“天晴后,修补一下没完全废掉的棚子,保一保还能保住的蔬果,把烂蔬果和棚子清理掉,准备种下一批。”他内心挣扎得厉害,“放弃其实很简单,清理一下拍屁股走人。坚持下去就要考虑很多。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坚持。”他笑着说,“目前仍不亏不赚。坚持做下去,总结总结经验,应该很有希望。”
现在,他每天七点左右下地,中午午休,下午继续干。有时夜晚到市场通宵卖水果。蔬果收成后一部分运到泉州市区的批发市场,一部分卖给镇里的菜贩。有时,邻村村民或泉州市区、南安市区的顾客也会慕名而来。“以往种得多而杂,不好种也不好卖。接下来会"专一"一些,精种西瓜和草莓。”他如此计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