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宝贵的一部分,而毕业生必须要通过就业、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过程中,很多学生却面临着各种问题,甚至成为了就业困难群体。为了促进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我省也相继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开放公益性岗位,发放求职补贴、见习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而除了经济困难外,就业困难群体的困难还表现在心理素质低、就业观不正确以及身体残疾等方面,如何让更多就业困难群体集体跨越“更难就业季”,成为就业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状
就业困难源于就业观念难转变
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张保兰表示,高校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困难、就业观念偏差、心理素质较低、身体残疾4个方面。而在这几个难题当中,张保兰认为,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引起的就业暂时困难,这个现象比较普遍。而西南林业大学心理指导中心主任汪飞也表示,就目前心理咨询的情况看,就业方面的咨询大概达到了咨询总量的三成。
5%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
“在就业观念方面,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盲目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对自己职业选择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目标,不能顺利进行职业选择。”张保兰告诉记者。有数据显示,因就业观念问题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数量保守估计也占到了学生总人数的5%左右。
张保兰认为,造成这些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在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择业观不合理。另一方面是职场能力欠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另外,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以及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等也是造成就业困境的重要因素。而在客观方面,一些学生受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期待找一个“好工作”,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求职期望,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好工作”;传统高校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等。
张保兰也坦言,造成这些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本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为此,张保兰也建议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应该尽可能地去探索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给自己确定目标和方向。
从学校到职场需要转换角色
就张保兰提出的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象,汪飞表示:“就业方面的咨询应届毕业生主要是三类:在毕业季的时候有些大四学生出现焦虑的情绪,特别是当他们经历了一些公司的应聘失败后,每天看到越来越多同学签约,自身产生了焦虑感;还有些同学有迷茫的状态,虽然做了相应的求职准备,可对于自身能找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工作显得很茫然;最后一类学生相对比较少,呈现逃避的状态,得过且过,求职准备不做,也不去找工作。”而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汪飞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角色没有转换过来。
“我们从小到大的生命线都是被规划好的,小学-小升初-初中-中考-高中-高考-大学,可是大学以后人生道路就必须自己走了,我们的同学缺乏主动思考为自己做主的能力。”汪飞也表示,虽然这几年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但就西南林业大学的咨询情况来看,相对比较平稳,这和学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有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世间没有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汪飞认为,毕业生找工作前需要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弄清一个问题:此时此刻,我到底最需要什么。取舍代表着抓住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此,汪飞建议广大毕业生,不要把物质回报当做自己求职的全部,这样格局太小,甚至发展也会有限。
对策
多项政策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据了解,目前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是学生自己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外,另一方面高校也推行了系列帮扶方案。除此之外,我省也在今年从创业培训、求职补贴、公益性岗位等多个方面推出就业政策,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毕业前两年就可参加就业创业培训
据悉,此前我省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的政策还只是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对大一到大三年级的学生的就业培训还是空白。但今年我省新出台的就业政策中,已把就业、创业培训条件放宽到了大三年级。也就是说,今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学校组织的免费就业、创业培训。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补贴,而就业、创业培训机构也将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培训课程,学生在完成培训并通过职业鉴定后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残疾学生可获1000元求职补贴
据了解,我省去年已向5800名困难家庭和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发放了每人500元的求职补贴,今年的求职补贴正在发放。
而根据今年的就业政策,城乡低保家庭、3个藏区县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标准由去年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并将高校残疾毕业生纳入补助范围,补贴需在毕业生离校前发放到位。
此外,将零就业家庭、优抚对象家庭、农村贫困户、城乡低保家庭以及残疾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给予重点帮扶,加大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力度。从今年7月1日期,将高校毕业生见习生活补助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600元。
今年将开发4.5万个公益性岗位
除了培训和补贴外,记者在今年全省就业促进工作会议上获悉,我省今年将确保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4.5万个、帮助不少于6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据了解,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城乡居民低保家庭、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可申请公益性岗位,按照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另外,对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补贴,并按当地最低工资给予岗位补贴。
社保将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
在社保补贴方面,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实名登记并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补贴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最长不超过2年。
记者 代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