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商局网站昨日发布消息,江苏启动“先照后证”改革。这是工商部门继3月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之后,降低创业门槛的又一重大改革。
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
按我国原先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公众创业要跨越不少门槛,其中以注册资本和前置审批最难逾越:要办一家公司,首先要有一定的资本;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的,还须先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证,然后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即所谓“先证后照”。
为降低这两大“门槛”,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今年3月,全国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启动,注册资本的门槛被率先“踏平”,新登记企业随即出现井喷式增长;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
省工商局注册分局局长蒋常彦告诉记者,省工商部门已梳理出5大类89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后置审批事项的目录清单,由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36个部门征求意见。其中包括:证照关系前后不明确的;针对住所(经营场所)特定条件的;实际操作有困难的,如药品生产;指定经营和专营的,如食盐生产;虽明确是前置审批,但不涉及国家、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如价格评估、音像销售等。下一阶段,省审改办将会同省工商局在收集汇总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证照变次序降创业门槛
那么,从“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到底能给投资创业带来什么?
“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程序的变化形成一个‘时间差’,这可以让创业者在创业前期完成许多筹备工作,降低创业门槛。”蒋常彦说,改革后,创业者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向主管部门申请。而过去领照前先要办许可证,在等待许可过程中,因为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创业者往往难以开展招工、洽谈、贷款等企业前期筹备工作。
我省去年9月已开始在淮安、泰州、宿迁开展“先照后证”试点。“淮安将61项前置许可改为后置,保留前置许可19项。”淮安工商局注册处处长毕小远说,改革前,有的许可证要花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办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市场准入门槛,阻碍经济发展。改革后,公众创业的激情明显提高。
淮安市永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去年9月率先享受到这一改革成果。企业负责人钱秀丽说,原本想从事这一行,要先到卫生监督部门办好许可证然后才能领执照,前后至少一两个月;得益于改革,她一天内就拿到营业执照。此后,她一边办许可,一边办起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与厂家接洽等需要执照才能办的事。一个月后,许可证拿到,她的买卖便正式开张。
对于此项改革,不少专家评价是“政府释放红利”。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指出,新的改革措施将降低公司的设立成本,促成公司尽快开展商事活动;也将倒逼行政审批部门继续清理和压缩现有前置审批事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审批效率。
改革潜在后遗症需尽早防范
不过,也有人担心,实行“先照后证”后,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问题——一些企业可能只拿工商执照、不办项目许可证就开业经营。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公司法研究专家张国平认为,证照次序变动之后,会给后续监管带来很大压力。他举例说,我拿了执照后,不办许可证就开始经营怎么办?拿了执照后,最终许可证没办到,又怎么办?“可以说,我们的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是从‘世界最严’一下子变成‘世界最松’,如何科学监管需要尽快出台细化政策。”
淮安在试点中确实就出现张教授所担忧的情况。统计表明,截至今年5月底,试点8个月中,淮安共登记“先照后证”市场主体2926户,其中已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登记领证的901户(占30.79%),未领证主体1992户(占68.01%,其中其他部门明确反馈不具备条件的141户),另有33户状态不明(占1.2%);未领证主体中有551户“抢跑”开业。
记者注意到,针对这一潜在问题,国务院在6月召开的常务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红利。而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则表示,今后应重新划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既要明确许可部门的审批责任及监管责任,也要明确登记部门的工作配合责任,由“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由事前审批为主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
蒋常彦坦言,“先照后证”改革后,审批部门与登记部门各自的监管职责如何调整,取消事前审批后如何做到事中、事后监管,对无证无照或有照无证经营行为的查处取缔责任如何落实等,都有待重新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