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可举起一双商务黑色中筒袜,站在PPT前,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讲述自己从媒体辞职后,制作一双“理想主义”袜子的故事。演讲结束,坐在他对面的朱雨岸,认真做着笔记并给出创业建议。
6月28日,北京朝阳区海外学人创业中心4楼的会议室内,6支创业团队分享着他们的产品和故事,30多位年轻人认真聆听,一场创业比赛正在举行。这场比赛的第一名将和美国纽约场创业比赛的获胜者PK,获胜者会得到即将举办的美国硅谷高创会的一个展位,在世界顶尖的创业精英中展示自己的产品。
这场名为“Startup Pitch Night”创业活动的组织者是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希望能够将更多年轻创业者聚集起来,沟通互补,资源共享。
异国遇同乡,携手帮留学生找工作
朱雨岸是一位90后四川姑娘,一双大眼睛,性格风风火火。2011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了四年书后,她飘洋过海,到美国的纽约大学读研。
2013年3月,在纽约一个咖啡馆,朱雨岸偶然间遇到了四川老乡、在美国留学7年的徐瑞琬。徐瑞琬喜欢在微博上和留学生们分享自己找实习、找工作的心得,当时已拥有了一个粉丝过千的新浪微博账号“美国实习快报”和简单的网站,她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美国各地的求职信息,并打算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维护下去。
“当时我们都想做一些关于中美之间交流的工作。”朱雨岸笑着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这两位久已耳闻对方名字的四川姑娘一见如故,她们发现彼此理念一致且优势互补,一个擅长美国思维,一个喜欢中国思维;一个充满无限创意,一个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一拍即合,朱雨岸加入了徐瑞琬的创业公司(CPU)。
起步总是艰难的,最初的7名成员要么还在读书、要么已经找到工作,他们凭着信念,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地打理这个为留学生圆梦的平台。
2013年5月份,他们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Start-Up Accelerator”创业挑战赛,最终进入决赛的创业团队获得了培训机会,进入到美国成熟的创业公司内跟着大牛一起工作。挑战赛决赛开幕前的酒会上,朱雨岸激动地站在桌子上宣布,公司正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9月底,他们联合纽约当地商家设立了1000美元的“时尚艺术奖学金”,以鼓励那些坚持艺术梦想做着无薪实习的留学生。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留学生自己设立的奖学金。
团队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一点一滴的勤奋付出。为了拓展客户,朱雨岸和徐瑞琬顶着烈日,在纽约街头拿着名片一家家拜访潜在合作商家,找经理谈合作。工作日的深夜还有数不清的周末,团队成员总是在咖啡店或公园里开会、工作,还戏称为“CPU的移动办公室”。
“创业过程中总是有惊喜。当时,我们在一家打印店告诉店员我们的项目,正好被路过的顾客听到了,他是一家租车公司的老板,对我们做的事很感兴趣,当即答应为我们的留学生会员提供租车9折优惠。” 朱雨岸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
如今,当初几千人的粉丝队伍已涨到八万多人的规模,留学生们感觉“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组织”。
一只“海鸥”的环游,从纽约漂回北京
2014年2月份,朱雨岸获得了本职公司外派回中国北京工作的机会,也开始把业务拓展到中国,希望搭建国内企业与海外人才的对接平台。目前,已经和不少国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创业咖啡”是一个创业系列活动,同时在北京和纽约举办的创业比赛,两地决出的第一名PK后,胜出者会拿到硅谷高创会门票。
在硅谷高创会上拥有一个展台,向政治精英与企业家展示自己的创意,是很多创业者的梦想。硅谷高创会全名是硅谷高科技创新创业高峰会,已连续在美国举办三届,峰会包含高端人才招聘、创新项目路演、高科技企业展示等环节,去年参展公司即包括当下炙手可热的特斯拉电动汽车。
由于初回北京资源有限,而之前的用户大部分在美国,朱雨岸写好招募帖后为了更好地宣传,一夜横扫北京各大校园BBS创业板,并发动朋友将纸质海报贴到了京城各家创业咖啡店的门前、角落甚至卫生间。
经过一番删选,6支创业队伍脱颖而出,他们有人辞职卖袜子、有人四年专注开发独立社交网站、有人为宝宝的纸尿裤做传感器,还有人在微信平台内开发微网站,更有人将霍金使用的人机交互技术推广普及。这些年轻人为了实现梦想,通过同样年轻的创业平台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创意。
最终,许可研制的商务中筒袜脱颖而出,他将和纽约场的第一名“惊迷影视”进行最后的决战。
6月初,CPU正式改名为“职图”,含义为成就职业蓝图,英文更是中英合璧为“CareerTu”。目前,不少投资者看好这个项目,已伸来投资橄榄枝,徐瑞琬、朱雨岸正拼命学习投资融资知识,希望找到识良马的“伯乐”,真正理解和助力她们的梦想。
如不出意外,今年10月,朱雨岸将拿到正职公司为她办理的美国工作签证,这也是未来获得美国绿卡的第一步。但已经无法满足于兼职创业的她,面对未来可能回美国的机会,显得不是那么坚定。在微信朋友圈里,她写到:“我和瑞琬希望的是,能在这两个国家之间自由移动”。
创业型海归回国,缘于国家实力与人才战略的吸引
2009年,人社部提出了针对海外学子的“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我国的人才政策也开始从强调“回国服务”演变为强调“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为同时强调“才的回归”。
据去年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权威统计政策数据显示,“海鸥”即进行跨国环流的留学生群体,他们的回国服务方式,预计将成为未来我国吸引海外人才为国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朱雨岸的“创业咖啡”提供场地的北京朝阳区海外学人创业中心,也是在当下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大潮下诞生的。中心的负责人王秋实介绍,该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对归国人员的创业扶持政策,包括一场今年8月份即将举办的创业比赛,奖金高达数百万元。
据报告介绍,2010年,朝阳区创建了“国际人才宜聚区”。相继出台了“凤凰计划”“文化创意产业精英榜”“双名工程”等15项重点人才工程。目前,已有70家企业获得政府资助,引进了高新技术、现代商务、国际金融等高学历留学人员1055人。这样的海外人才工程还有很多,它们在北京和全国大型省会城市已陆续落地。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认为,与就业型海归不同,创业型海归回国发展,更看中的是国内的市场机遇,他们大多数在国外已经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创业经验,回国发展往往具有极大的自主性。
该研究员指出:“对创业型海归的争夺,可以真正体现出一国对人才的吸引能力。我国已迎来海归大批回国创业的时代,这种创业浪潮的持续,将更多地依赖创业环境的改善。”
现在,朱雨岸出门时会在包里放上《风险投资交易》,梳理自己的融资知识,构想着全职投入创业的可能。她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我之前觉得国内创业环境可能不如国外好,这次回来感觉创业气氛相当浓,认识了特别多有好想法的人,得到了不少支持。不过,创业还是需要看时机的,拥有奋斗的热情,更要有冷静的头脑,不能跟随大流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