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专题培训班在西安开班,这在全省来说尚属首次。创业指导师,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其实,他们就是各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老师。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省乃至全国都存在着创业师资队伍匮乏的现象,“谁来教”是个大问题。 政策 四年扶持80万以上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之所以热门,与就业难恐怕不无关系。继去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今夏,727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其中就包括陕西的30万。 来自咸阳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刘伟,带领着学校的16位老师参加了创业指导师的培训:“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在降低。另一方面,国家开放办师范教育,任何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和我们学校的学生进行竞争。所以,我们面临的就业、创业压力就更大了。” 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既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又能带动其他人就业,同时还能积极推动创新体系的构建。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表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 在此之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并强调要“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如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5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决定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从2014年到2017年,用4年的时间,通过各项政策扶持、创业服务,来扶持我国80万以上的大学生能够实现创业。除了新一轮创业引领计划,还有一项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人注目——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现状 大学生创业不知从何处着手 “马云的阿里巴巴上市,激励了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大家对于开网店,包括互联网创业都抱着极大的憧憬,但是想法归想法,具体操作起来,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采访中,正在上大三的小白对记者说。这恐怕也是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的困惑。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刘伟也说:“可能因为我们是师范类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创业人数和创业成果都不是很理想,我们学校自主创业人数还不到毕业生人数的1%。” 业内人士表示,大学生们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又受到各种成功人士事例的影响,使他们在创业初期盲目乐观,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必然感到十分痛苦和茫然。最好的办法是,学校能对他们进行适当引导。 按照教育部的《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教育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指标,并且应该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创业专职教师,开设不少于32学时的创业教育课程。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各高校中,基本上都开设有就业指导或职业规划类课程。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是以下三类人群:一个是学生工作部(处),一个是有学生管理经验的老师,还有一个是有经济学、管理学或心理学背景的老师。 尴尬 全院仅一名老师有创业经历 “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陕西高校在这方面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创业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都属于‘兼职’,缺乏创业实践经验。”陕西创业研究培训基地主任王妮娜教授告诉记者,“你一上来就给学生讲,要组建自己的团队、要办理营业执照、要找到风险投资……学生们是听不懂的。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应该先培养学生们对于创业创新的意识。通过课程的开展,学生有了创业的整体思路构想,逐步了解到创业所要具备的条件,从而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堂选修课,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报名,学校无奈,只能将这些学生分为两个班。这就是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这学期开设“风险投资与创业”课程的情景。讲课者,是有过投资创业经历的鹿山:“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在一些过去吸收大量劳动力的领域,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减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存?从选课上能看出来,学生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接受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但与此同时,校方的师资力量却不容乐观。全学院的40多位老师中,找不到第二个像鹿山这样,有商场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的。该校开设的风险投资与创业,大学生创新创意等三门课,只找到了包括鹿山在内的三位老师进行授课:“大多数老师一直在教育体系里。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或者从讲台到讲台。他们在给学生教授的过程中,可能会倾向于照本宣科。”鹿山认为,“创业,严格来说,不应该是被教育,而是被激发。”也有老师表示,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存在着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脱钩的情况,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是抱着‘大家都有我也要有’的心态开设的这类课程。” 意义 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如今,鹿山和朋友创办了一个面向大学生创新创意的网络众筹平台:“我自己就是一个创业者,希望用我的经验或教训,来帮助同学们规避掉一些创业的风险。”此次参加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的,有来自全省30多所高校的80多位老师。很多人都拿着录音笔,详细记录下讲师的授课内容。它的意义在于——“陕西有了第一批,能够系统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王妮娜介绍。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培训处处长杨洪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人提出,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难。但我认为,其意义并不止于此。当今世界的一个典型趋势是‘在创业中创新’,这其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战略行动。”他认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国已具备相当规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通过创业,实实在在释放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人才优势和能量,这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本报记者李亚军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