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拓展已进入大学必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创业学生可享弹性学制。
昨天,早报记者在同济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分别举行的“高校创新创业典型”专题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上述消息。
同济大学:
出台学分认定管理细则
同济大学相关负责人在通气会上称,同济大学已重点改造和建设了四五门创新创业核心通识课程包,目前以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相关课程126门,覆盖24个学院。
同济大学还探索“学时、学分、学程、学位”体系:自2006年起,同济大学启动大学生创新学分的认定,2010年起在培养方案中明确2个学分的创新能力拓展为必修课,并出台学分认定的管理办法和细则。
此外,学校将在“工商管理”专业进行试点,通过转专业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制,让立志自主创业的在校学生能获得相应的学位,最终实现同济大学的学生100%能有创新创业学时,10%能有创新创业学程,1%的学生创办优质的创业企业——每年大约是40个学生左右,学校鼓励他们在校就读期间就试着创业。
此外,同济还针对创业学生建立了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在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
同济大学还以宽松的氛围营造激发创意创新潜能,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中芬中心”。“中芬中心”是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联合建立的国际合作平台。
“中芬中心”面向全校开设8门跨学科创新课程。一些课程采用“移动课堂”的形式来完成。“移动课堂”于2011年首次推出,到今年迎来第5届。
另据介绍,同济大学生创业者中,本科生占两成,硕士生占六成,博士生占两成。大学生创业企业中,现代服务业占28%,IT技术与互联网企业占19%,机械电子企业占15%,节能环保企业占14%,工程建筑及新材料企业占12%,生物医药企业占4%。
华东理工大学:
建立创业“助攻模式”
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管理营销专业知识有限、合作经营经验不足等制约。为此,华东理工大学在科技园区打造公共服务的“助攻模式”,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制度等方面的扶持和政策保障。
目前,学校建有300多平方米的创业苗圃、超60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含凌云孵化基地、华泾孵化中心)、超3.2万平方米的华泾加速器和约4万平方米的G7软件基地。
2014年,学校与徐汇区凌云街道签订框架协议,成立创业孵化基地,面向但不限于华东理工大学在校或者近5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基本实现初创企业“拎包”办公。
入驻项目可享受减房租、零网费、零水费等“5免1减”的基本场地租金补贴。暂时还没有开办企业的创业主体,则可通过在线渠道申请“拼桌办公”,享受免费的“预孵化”辅导,即由华理孵化基地提供项目策划、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战略设计、证照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
在创业政策的引领下,不到2个月的时间,华理孵化基地已收到50多个孵化申请项目,经过项目组评审,“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社区O2O”等14个项目入孵成功。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获取创新教育学分。学生积极参与项目,表现优秀的,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分别计入1~3个创新学分,或抵冲部分实验、实践课程,其成果与评优、保送研究生及奖学金评定挂钩,但对于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会强求其必须要获得创新学分。
早报记者 吴洁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