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学生整体创业热情较高,就读或毕业于沪京浙苏粤等地高校的毕业生创业人数远大于其他省份,其中沪上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居各省市“榜首”。
75.22%想创业,1.94%真创业
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委托,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通过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个各级地方政府部门、117所高校、15922名高校学生(包括部分已毕业学生)、309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这一报告。
报告所指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是指高校学生在就读期间或毕业5年之内从事自主创办、经营企业的行为。调研结果显示,从全国情况看,75.22%的大学生想创业,但只有1.94%的大学生真创业了。
这直接反映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创业项目高科技含量少;其次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有不少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第三则是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报告认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产业三方携手进一步努力。
创业动机中包括“自我实现”
在受访的高校学生中,65.88%支持在校期间参与创业;10.31%表示反对,认为浪费学习时间,得不偿失。针对没有创业经历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创业热情比较高涨,约75.22%被调查者选择了“一定要自己创立事业”或“如果有机会就创业”。这也说明创业的理念已经在高校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有计划创业或已经创业的受访者中,44.13%的人创业是为了赚钱;31.79%的人选择“挑战自我,实现梦想”;选择“缓解就业压力”的人数是10%。“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并非因为就业压力过大和竞争激烈而被迫选择自主创业。”相关人士对此指出。
另外,在“影响创业成败因素”的调研中,选择自身能力、资金条件、市场环境的比例均超过三成。
聚焦上海
创业人数:居各省市“榜首”
全国各地,哪个省市的高校学生整体创业热情最高?答案是上海。
在不同的高校,学生的整体创业热情也有不同。在接受调研的117家高校里,有33.92%的高校,学生创业热情“非常高涨”或“比较高涨”;略过半数的高校学生创业热情一般;也有9.40%的高校,大学生对创业不太感兴趣。这其中有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氛围影响,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
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的调查显示,就读或毕业于沪、京、浙、苏、粤等地高校的毕业生创业人数远大于其他省份,其中上海地区的创业大学生人数最多。这些高校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一方面有地方经济因素的推动,另一方面,这些地区高校密集,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客观上也对毕业生创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创业重点:以科技创业见长
在大学生创业者中,从事社会服务业的最多,比例达到34.63%;其次是制造业13.27%,金融、保险业12.9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2.94%等。虽然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行业不少,但其中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即创业项目中拥有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业者,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
不过,相比于浙江民间创业氛围浓厚、江苏准入门槛低政策配套好、辽宁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上海的特点反而呈现出“以科技创业为重点”。这表现在对科技创业的扶持力度较大,并且从资金、政策、税收等全方位提供实际支持,不过其不足的方面是:企业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网络创业或者低科技含量创业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得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破解之道】
问题1: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比例小,科技含量低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毕业生总体创业率为1.94%,而且,创业行业集中在社会服务业,创业高科技含量少,难以体现大学生在专业技术上的优势。
解决方案:调节大学生创业准入门槛,加速创新向产业转化。合理评估高校毕业生创业投资项目,要重点扶持推广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好的创业项目,同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合理降低公司注册资金准入标准,通过改善创业环境提高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对于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发挥导师、企业等多方资源,促成产学一体化。
问题2:知识水平限制,创业经验不足
目前的大学教育仍然注重知识层面,许多学生对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资金融资等方面并不了解。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学习及实践体验,在创业实践时往往遇到很多实际困难而缺少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发挥各地政府在高校创业优惠政策实施中的协调功能,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减少办事流程。此外,各高校就业中心也应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或成立创业学院,指导大学生创业。企业应以多渠道、多形式走进校园,充当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指导者、培训者、评估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让学生多些机会参与企业活动,了解企业的具体运行。一些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也可定期网上发布融资咨询、申请程序等咨询信息,方便大学生学习。
问题3: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
高校毕业生创业中,资金不足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障碍。不少大学生的创业资金都来源于父母家人的资助,融资渠道相当狭窄。
解决方案:教育部可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生及毕业几年内的学生,设立“教育部创业专项基金”,切实解决学生创业资金的瓶颈问题,然后通过“滚动运作,热心传递”的方式,与学生签订合理的回馈承诺,形成良性循环。政府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高校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争取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