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呵气成雾、白雪飘飘的冬天,你可以戴着防冻手套撑伞挡风避寒;只需随意转动一下手中的一次性纸杯,杯壁上就可变换出缤纷的图案;夜间驾驶车辆,灯光可以自动调节亮度;为心爱的宠物留影,这里有专门的“尊宠”摄影机构;希望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个人健康管理在线服务助你一臂之力……这不是天方夜谭,也绝非异想天开,而是重庆一群大学生正在酝酿或者已经实施的创业项目。
参加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选手,均来自重庆各大高等院校,或者其创业项目落户在重庆高校。他们的参赛作品,有的是自己研发的专利产品,有的意在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有的则希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寻觅市场商机。他们凭借其精心撰写的创业计划书或正在实施的商业构想,从200多个报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闯入复赛阶段。
11月13日,50支创业团队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齐聚一堂,接受创业培训专家的指导。经过一系列测试,11月15日,大赛前20强选手诞生,进入到实战环节。到本月底,将最终产生10名优胜者,有机会角逐一、二、三等奖。
不经意的突发奇想
去年冬天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戴俊楠撑着伞匆匆赶路,一股冷风刮来,他不禁打了个寒颤,撑伞的手也冻得通红。他琢磨着,要是能伸进手套再握住伞柄就好了。
这个不经意的突发奇想,在他的脑海中久久盘旋:“如果我能开发一款新型雨伞,带有兼具暖手和收纳功能的手套,应该能大受消费者欢迎。”他给这种伞起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手中花”。那时,他还是重庆理工大学车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不久,凭借这个创意,他获得了全市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然而,“手中花”却一直停留在纸面上。
今年9月,戴俊楠在媒体上看到我市将举办“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信息,旋即与同系的好朋友林立龙商量,打算以该项目报名参赛。考虑到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他俩又吸收了几个分别来自工业设计、市场营销、会计、机械等院系的同学。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几个人集思广益,在熬了两个通宵后,一沓厚厚的创业计划书出炉了……
事实上,重庆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举办,还有更深的背景。
今年3月27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对现有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汇总,在资金投入、场地建设、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扶持措施。
在此一政策推动下,“重庆市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组委会于5月初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任主任,市教委主任彭智勇等十余个市级职能部门的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参与其中。
本次创业项目大赛,只是“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优秀项目后期孵化
6月,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创业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9月,活动组委会面向全市高校征集了220份创业计划书;并聘请风险投资机构、企业顾问、创业指导专家等人士组成评委团,从中评选出50个优秀创业项目。
11月12日至13日,活动主办方对50个初赛入围项目的200余名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创业技能培训。培训现场,偌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参赛选手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在与培训老师观点相左时,面对面的激烈争辩引人入胜。
重庆理工大学参赛选手戴俊楠对信报记者说,报名参加比赛前,他对自己的项目自信满满,经过专家培训和指导后却发现,他们对于市场前景和融资效应过于乐观,尤其是在市场分析方面还做得不够充分,很多地方都还有待改进。
“微变创意”项目的参赛者叶家盛也有同感。“心头积虑已久的,诸如项目是否可以立马实施、是否值得推广等一系列疑问,在听完指导老师讲座后,如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近一两年,曾有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等机构举办过类似比赛,但要么只着眼于对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的静态评比,要么只是为提供赞助的企业遴选后备人才。赵为粮告诉记者,此次创业大赛,采取以项目为单位报名的形式,通过各赛程环节,不但能够检验出参赛选手的综合素质,还可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市场认知度、发展前景作出全方位评价;同时,还打算请专家组从中甄别出较具可操作性的项目,进行后期孵化,以帮助这些大学生创业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信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的活动内容,除了举办全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之外,还包括知名企业家“一对一”创业帮扶、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10万元大学生创业保险、编写创业指导书籍等。
市场推广的前期试验
在报名参赛前,叶家盛曾犹豫了半天,性格内向的他,一向不大善于交际。这位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手头已有五六个专利项目,但均未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次,他从中挑选出一个技术相对简单、便于阐述清楚的“可随意变换图案的一次性纸杯”作为自己的参赛项目。
“没想到的是,在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一下子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以前思考得不够成熟的地方,也很快得以完善。”他希望,借助专家对可操作性作进一步论证后,该项目可以尽快投入生产,产生效益。下次参赛,他则希望能够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自助式报纸销售终端”去博一下。
早在读大学本科时,另一名参赛选手李志中就获得过重庆市高交会青年创业大赛的金奖、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如今,他已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他向记者坦承,通过此次参赛,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大都是冲着各种奖项去的,认为奖项可以增加求职过程中的筹码;现在,则更希望能够得到相关政策、资金等层面的实质性帮助。“总之,我不再会放过任何学习交流的机会。”
“通过参加比赛,不但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得到免费宣传产品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产品。而反馈回来的信息,则可以当作产品市场推广的前期试验,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参赛者林立龙的这席话,也许代表了很多参赛者的共同感受。